期货市场程序化交易将迎来全过程监管。1月17日,证监会就《期货市场程序化交易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管理规定》)公开征求意见,旨在加强期货市场程序化交易监管,规范程序化交易行为,维护期货交易秩序和市场公平。
整体来看,《管理规定》紧紧围绕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强化对期货市场程序化交易的全过程监管。主要内容包括,明确程序化交易的定义和总体要求;明确程序化交易报告要求;加强系统接入管理;加强主机托管与席位管理;明确交易监测与风险管理要求;明确监督管理安排;明确对相关主体的适用安排。
期货市场程序化交易监管备受关注
根据交易频率不同,程序化交易可分为高频交易和中低频交易。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高频交易在全球兴起,近年来发展较快。
证监会高度重视期货市场程序化交易监管,多措并举,已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程序化交易报备制度、实施申报收费制度、建立健全监测监控指标体系、加强异常交易行为管理等。为落实好期货和衍生品法要求,证监会在总结前期监管实践的基础上,坚持“趋利避害、突出公平、从严监管、规范发展”的原则,研究起草了《管理规定》。
《管理规定》对期货市场程序化交易、高频交易的概念进行了明确。其中,程序化交易是指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生成或者下达交易指令在期货交易所进行期货交易的行为。高频交易,是指具备以下一项或者多项特征的程序化交易:一是短时间内报单、撤单的笔数、频率较高;二是日内报单、撤单的笔数较高;三是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其他特征。高频交易具体标准由期货交易所制定。
明确报告管理要求
对于证券市场而言,加强程序化交易监管的规则已于去年发布实施。
2024年4月,资本市场新“国九条”明确提出,“出台程序化交易监管规定,加强对高频量化交易监管”。2024年5月15日,证监会正式发布《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管理规定(试行)》,并明确于2024年10月8日起正式实施。其中明确,程序化交易投资者应按规定报告账户基本信息、资金信息、交易信息、软件信息等信息,并落实“先报告、后交易”要求,在履行报告义务后方可进行程序化交易。
对于期货市场而言,《管理规定》明确,中国期货业协会制定程序化交易委托协议的必备条款;期货公司与程序化交易客户应当签订委托协议并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等事项。程序化交易者应当真实、准确、完整报告有关信息。在系统接入方面,《管理规定》要求系统接入服务提供方遵守合规审慎、风险可控的原则。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韩乾认为,《管理规定》强化了全过程监管,明确了程序化交易的定义、报告要求、系统接入管理等,有助于提升市场的透明度和规范性,让交易行为更加“阳光化”,减少潜在的操纵市场等违规行为,维护市场公平。
突出对高频交易的重点监管
近年来,各国监管机构逐步加强对高频交易的监管。对于证券市场的高频交易,《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管理规定(试行)》明确了高频交易的定义,并从报告信息、收费、交易监控等方面提出差异化监管要求。
《管理规定》同样突出了对高频交易的重点监管,明确要求期货交易所对高频交易实行重点管理,密切监测监控高频交易行为变化,及时评估市场影响。明确期货交易所可以建立报撤单收费、交易限额等制度,并适时调整报撤单收费标准、交易限额标准等。期货交易所可以对高频交易手续费实施差异化管理。
在报告方面,《管理规定》明确,高频交易者还应当报告交易策略类型及主要内容、最高报撤单频率、单日最高报撤单笔数等信息。期货交易所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对程序化交易者报告的信息进行核查,重点核查高频交易者报告的交易策略类型、最高报撤单频率、单日最高报撤单笔数等信息,发现未按规定报告的,按照业务规则采取自律管理措施。
不久前,上海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广州期货交易所均在官网发布相关公告,对期货结算管理办法和违规(违约)处理办法进行修订,修订后的内容均明确“不得对交易所认定的高频交易者进行手续费减收”。
广州金控期货研究中心副总经理程小勇认为,《管理规定》的发布将给期货行业发展带来诸多积极影响,其中,期货市场交易有望更加公平,程序化交易尤其是高频交易,在市场剧烈波动时触发止损后的集中买卖,对市场的冲击会大大减弱。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