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6年作为金融基础设施的上海票据交易所(以下简称“票交所”)成立开始,票据市场秩序与票据市场风险防控经历了从无序发展走向有序规范、从初步探索到逐步完善的过程。
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末,商业汇票承兑余额19.8万亿元,同比增长6.5%;贴现余额14.8万亿元,同比增长11.7%。
经过数年积累,商业银行、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票据业务创新,融入票据市场建设。如今,随着票据从“纸质”到“数字”、从传统到创新,票据业务风险防范成为票据市场有序发展的重要课题。
基础:保障票据行为人信息一致性
一直以来,扰乱市场秩序、损害企业声誉的伪假票据风险是票据市场发展过程中亟须防范的风险。
“确保票据行为人信息的真实、准确、前后一致,是票据业务安全的重要保障。”票交所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从票据市场曾经发生的典型票据风险事件可以看出,一些票据市场风险事件的出现,正是由于部分票据行为人填写身份信息时不规范、前后不一致、不准确,导致票据行为人身份无法追溯与核实,进而引发风险。只有堵住企业信息管理漏洞,才能从源头杜绝此类风险。为此,4年前,票交所在中国票据业务系统中,设置了企业信息备案机制。
“在票据业务系统中办理票据业务的企业,首先需要通过开户行在系统中完成企业信息备案、录入相关信息,并由票交所系统联网国家企业信息公示系统核验无误后,方可办理票据业务。”据上述负责人介绍,业务办理过程中,系统也在每个业务环节,确保票据行为人填写的账户信息与已报备信息保持一致,防止因企业信息填写过程中出现错漏或不法分子冒用账户信息,导致伪假票据风险和票据业务纠纷。
2022年至2024年,票交所持续优化企业信息备案流程及校验规则,在确保业务办理过程中行为人信息真实的情况下,帮助企业参与者完成备案和信息核验,力求兼备灵活性和准确性。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月,中国票据业务系统中已有超过800万家企业完成企业信息备案,票据行为人身份一致性获得了充分保障,有效提升了企业办理票据业务的安全性。
发力:加强票据账户主动管理
经过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对伪假票据风险防控方式与手段的优化完善,伪假票据风险防控取得了突出成效。但对企业而言,票据风险防控的压力仍然存在,对于账户数量多、管理层次复杂的大型企业尤其如此。
为应对大型企业票据业务风险,票交所有针对性地推出票据账户主动管理服务。该服务推出后,得到了企业的积极响应。作为大型企业的“内部银行”,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承担着企业票据承兑、贴现和“票据池”管理功能,票据账户主动管理服务也可便利其优化风险防控机制。以中国电子科技财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电科财务”)为例,该公司积极推动该功能在集团的落地见效。“我们要求在全集团开展票据账户主动管理工作。”电科财务一名业务人员告诉《金融时报》记者。
据了解,为进一步加强司库票据管理,电科财务基于成员单位的实际需求,设计了符合集团业务特点的实施方案,并主动完善网银功能,将票据账户主动管理功能与司库账户管理系统进行协同联动。
而应用了票交所票据账户主动管理服务的另一家财务公司——中航工业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航工业财务”)目前已为集团内500余家成员单位分批次开通了票据账户主动管理服务。
“我们开展票据账户主动管理服务工作以来,扮演着集团内大多数成员单位的主办机构角色,根据客户提交的委托申请材料,审核无误后,及时准确为客户办理票据账户主动管理业务,具体包括开通、关闭票据账户主动管理服务功能,登记、变更、删除主办账户电票权限功能,登记、变更、删除普通账户电票权限功能等。”谈及具体的业务范围和流程,中航工业财务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说。
票据账户主动管理服务推出以来,已有5000余家企业开通主动管理服务,登记票据账户1.7万余个,大型企业借此有效防范了伪假账户办理票据业务的风险。该服务也帮助票交所定位并阻截10多起不法分子试图使用伪假账户办理业务的风险事件,预警和防范作用显著。
优化:做好票据信息披露
管理机制的完善并不是提升票据风险防控水平的唯一手段。业内人士认为,提升票据从业机构整体的风险管理能力需要久久为功,以高效的信息披露提高票据市场透明度,提升对票据市场未来发展的信心。
相关政策的出台与落地,是票据市场风控有力、持续向好向上发展的又一项重要举措。
2021年8月实施的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20〕第19号,严格规范了商业承兑汇票信息披露制度;2022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办法》,对票据信息披露提出了新要求,披露范围扩大,增加了约束措施,票据市场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
截至2024年末,票据信息披露平台累计注册用户10万余家,票据信息披露已在市场各参与主体间形成共识,票据市场信息透明度明显提高,承兑企业与用票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显著降低,企业信用意识和兑付规范性持续提升。
如今,开展票据业务的市场主体要想在创新与变革中脱颖而出,提高票据业务风险管理能力,需要建立打造高效、精准、专业、健全的票据信息披露工作机制,这需要机构主动作为、长期坚持,做好业务、制度、机制、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协调平衡。
从浙商银行的相关举措来看,该行优化创新票据信息披露服务模式,通过健全票据信息披露工作机制、强化内部宣传培训、借力数字赋能,持续深耕商票信息披露实践。
在票据信息披露工作机制建设中,浙商银行一方面完善行内各项票据业务制度,将信息披露作为商票业务开展的准入门槛;另一方面,搭建信息披露客户服务体系,配置信息披露专人专岗,保障客户信息披露流程严谨、执行有力。在数智赋能环节,浙商银行强化数字化赋能“票据智管家”建设,为用票企业提供了一揽子信息披露管理解决方案。
业内专家表示,自票据信息披露制度建立以来,其风险防范作用日益凸显,对于构成持续逾期或延迟披露的承兑人,实施强制退出机制,两年内不得新签发票据,其承兑票据也不得办理贴现、质押、保证业务,从而在源头上阻断了风险的蔓延,票据市场信用环境不断改善。同时,随着票据市场透明度和整体信用不断提升,票据的接受度和流动性明显增强,融资能力稳步上升,票据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票据市场作为一个中小微企业为主要参与主体的市场,票据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也为广大中小企业向社会展示其信用价值,推动构建覆盖面广、评价更全面的商业信用体系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尝试。未来,经过多方合力、多向发力、久久为功,我国的商业信用环境有望持续优化,更有力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