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舞台上的扭秧歌机器人让杭州“六小龙”火爆“出圈”,也让“科创样本”收获了各界关注。科创企业涌现的背后,是各类政策、金融资源的汇聚,为发展“向新”注入了澎湃动能。
自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围绕金融五篇大文章谋篇布局,统筹推动相关支持措施落地见效,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金融动能。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人民币普惠小微贷款余额、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的同比增速分别达21.2%、14.6%、21.7%,增速均显著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金融五篇大文章进一步明确了金融业在经济结构优化过程中的五个发力重点,为金融机构指明了方向。”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在金融资源精准配置、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等方面,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成效有目共睹。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金融服务要继续优化,扎实推进,做精做深。
点燃创新引擎 有针对性投入资源破解融资难题
“我们公司成立时间较短,尚未产生营收,没想到在公司面临融资困难时,凭借专利价值和人才认定,获得了建行220万元纯信用贷款支持。”上海力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民告诉《金融时报》记者。
高投入、低收入,金融支持对初创型科技企业意义重大。顺应企业的发展逻辑,商业银行有针对性投入资源,破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针对科技型企业推出专属评价模型,突出专利价值、人才价值和技术价值,以看技术、看未来代替看报表,商业银行量化、重构科技型企业的差异化授信标准,实事求是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为助力企业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商业银行更是聚焦投早、投小发力,联动行业内金融机构协同合作,帮助企业推动创新应用落地。例如,兴业银行义乌分行联动浙江省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为义乌一家从事人工智能应用产品研发的民营企业发放了1000万元银担合作贷款,为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发挥了关键助力。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末,我国专精特新企业贷款同比增长13%,科技型中小企业获贷率接近50%。在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有力支持下,金融机构对科技领域的支持力度明显提升。
在业内专家看来,科技型企业正得到金融机构的全方位护航,“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正加速建立。
延伸服务“触角” 聚焦薄弱环节优化资源配置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金融五篇大文章,既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助推金融业补齐发展短板的现实需要。”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谷澍表示。
围绕战略重点和薄弱环节,商业银行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引导信贷资源向以五篇大文章为代表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配置。
与城镇地区相比,农村地区尤其是脱贫地区金融供给仍不够充分。针对农业生产环节创新信贷产品,充分满足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加大首贷、续贷、信用贷、中长期贷款投放,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化融资模式……聚焦薄弱环节,商业银行优化资源配置,着力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获得感。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14.4万亿元,同比增长14.4%,融资成本也在持续下降。“农村贷款、农户贷款以及农业贷款等关键领域均实现了较快增长。这反映出金融支持正延伸到农村的各个层面。”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表示。信贷持续下沉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金融势能,聚焦小微主体需求,商业银行正在探索进一步赋能实体经济薄弱环节的路线图。
“强化对薄弱环节的支持,对实现经济社会的安全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有着重要意义。”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表示,下一阶段,普惠、养老等关乎民生的领域依然是金融支持的重点方向。
强化能力建设 赋能金融五篇大文章提质增效
金融五篇大文章中,数字金融贯穿始终。
在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多样化、可持续的五篇大文章服务体系的同时,商业银行也在深化数字转型,持续强化自身能力建设,运用数字技术提升重点领域金融服务质效,着力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工商银行正加快产品和服务数字化转型,带动业务模式、管理流程、组织架构全方位变革。建设银行打造“双子星”“裕农通”“惠懂你”等数字化平台,加快数字化转型,有效促进主营业务发展。交通银行表示,要加快数字化新交行建设落地见效,切实提高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效率。邮储银行提出,以“数智化”全面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效能,赋能价值创造,改善金融服务质量,打造领先的数字生态银行。
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践已进入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在业内专家看来,数字金融可以大幅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加速资金、信息、数字等要素的自由流动,扩大中小微企业、“三农”领域、低收入群体的金融服务覆盖面。下一阶段,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应该以数字金融为切入点,尽快推动科技金融、养老金融增量提质,促使普惠金融、绿色金融优化升级。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